Search

暫停,讓心真正自由。

「自由的奥義,或許不過就是延長從接收到刺激到產生反應之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暫停,讓心真正自由。

「自由的奥義,或許不過就是延長從接收到刺激到產生反應之間短促的時間。

冥想似乎能延長這段間隔,開發我們選擇如何反應的能力。

比方說,從聽到另一半嘮叨責罵,到我們生氣回嘴說出傷人的話,我們能不能拉長這中間短暫的間隔?

我們能不能切換心智廣播的頻道,從自尊自大的憤慨(他好大的膽子敢這樣對我說話),切換成同情的理解(他一定是累了)。

暫停片刻,再選擇回應。」

上面這段充滿智慧的文字,來自我最近ㄧ本新入手的好書《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》推薦給你,放在床頭,起床睡前都翻一下,有喚醒我們內心忘記了的那些喜悅的魔法。

#以下為讀後感

記得我二十出頭歲時,那個打工一天15個小時當化妝師助理工錢500元,戶頭一個月只有2000元白手起家的自己。
從那時開始認為的自由,就是擁有想買什麼就買的「金錢」。

於是後來這幾十年拼命追求金錢自由,有了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的金錢自由之後,才發現自己還是被「什麼」綁著,沒有以為的那個自由。
.
為何有了足夠金錢的我,還永遠都在忙著「什麼」呢?

那個「什麼」可能是別人的期望。
也有可能是自己心底一直想念的「自由」我還沒找到。

這個「自由」是和這個世界,甚至自己肉身的時空距離。這個「自由」是足夠讓我能真正舒展開來的時空距離。
看了達賴喇嘛和大主教對談的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自由定義,我想或許,這「暫停」會不會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那個「自由」。
.
這幾年練習正念靜坐,可喜可賀的漸漸自然的看見了些以前看不見的那些自己。
這些年來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女生行走江湖變成(很)資深女導演,幾十年來在職場上遇見批評冷漠不客氣刻薄毀謗侮辱⋯⋯的時候,看見那個自己,總是選擇生物性的憤怒回擊,偶爾對方太大也會選擇逃離,多少次的受傷後,對於這個暫停一下留出彼此空間的選擇,是看了這本書才恍然懂了,ㄡ~原來還有這選項。

生物性習慣的回擊或逃離,都可能會傷了對方(端看對方心智),更糟糕的會傷了自己,或許更貼近的說法是,回手的那個自己身心也因此緊繃了起來,而想念的「自由」也就在這樣的選擇下瞬間離開。

不過什麼事,都是「看見了,就有機會轉化的。」
.
反擊/逃離。
我們基因深埋的肉身保護機制,遇到真正的危險時(譬如恐怖份子攻擊)這是必需要的工具。
出問題不是這個機制,而是被濫用了。

路上按大聲喇叭的車子/公司裡某個同事的背後批評/不適任的工作人員/網路上的不負責酸話/客戶對某個提案的否定/某個不負責的銀行專員/甚至中午吃飯時遇到不客氣的服務生⋯這些本能夠退一步就化無的小事,如果不清醒的任由腦使用反擊逃離機制,都能毀損心的自由。

一點一滴,生活就變的總是在回擊與逃離中反覆,平靜不來。

然而,只是一念之轉,把人生目標從追求金錢轉成追求時刻的自由平靜。

就能學會隨時「暫停大腦」的本事,就會看見這些生活小事兒有多不值得去擠壓心的自由。

仔細想想,在地球人身心靈中的我們,想念的不就是那些瞬間永恆的自由嗎?一個回到當下的呼吸,暫停一下再回應,說不定就可以這麼簡單實現了。
.
至於「金錢」的確是地球上是個好用好使的工具,倘若當成人生目標而非工具。
在離開地球人身體之前,這個工具擁有再多,都一定要放下的,所以將人生目標放在金錢追求上,絕對是沒完沒了自討苦吃的選項,因為有了會想要更多,更多後會有同等值的匱乏,還會想要更多⋯。

#每天早上起床時問問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?
把目標調整成追求人生在世的喜悅,在平靜下的生活,喜悅自然而然就會出現。

從練習隨時能回到自己中心的一個呼吸開始,不僅可以給(沒必要的)生氣憤怒衝突前一個暫停,也是讓心自由放過自己的好方法。

#放過自己
#讓心自由
#好好生活


Tags:

About author
www.up.net.tw 馮云廣告作品 www.livinghoho.com 生活好好 www.we.net.tw 我們好好.狗狗和我一樣幸福
在地球人類身體中感受生命能量的轉化 持續的分享著心靜/身動/吃好/睡飽/?
View all posts